海报新闻记者 辛振东 杜郑敏 天津报谈
九河下梢的天津卫,自古即是漕运重要、商贾云集之地。海河的波光里千里淀着船埠文化的股东,五通衢的洋楼中镌刻着近代风浪的印章,而杨柳青古镇的青砖灰瓦间,则流淌着千年不衰的俗例血脉。立秋这天,海报新闻记者来到这座“年画之乡”,倾听周至号年画坊的刻刀声、抚触石家大院的砖雕纹、体验杨柳青俗例文化馆的数字光影,感受这一曲传统与当代归拢的津门古镇文化交响。

杨柳青木版年画起初于天津杨柳青镇,始于明,盛于清中世,衰败于清末,凋零于抗日接触时间。1949年后,杨柳青木版年画经过党和政府的屡次抢救、征集、挖掘、整理,又取得了重生。

1953年,国度决定修起年画出产,当地政府组织老艺东谈主修复“杨柳后生画出产合作组”,几名老艺东谈主聚在沿路重操事业,地方就选在“周至号画坊”,也就是自幼学习年画身手的周至号年画坊第六代传承东谈主霍庆顺的家。2007年,霍庆顺被授予“国度级非物资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东谈主”荣誉称呼。
“杨柳后生画是‘画中戏,戏中画’。”霍庆顺告诉记者:“畴昔天津东谈主过年,贴年画、吃饺子、逛娘娘宫,图的就是个热吵杂闹的‘卫嘴子’精气神。”

如今,周至号年画坊不仅修起了“勾、刻、印、绘”全经过身手,更将天津元素融入改进。在《津门胜景》系列年画中,五通衢的洋楼、古文化街的牌坊、海河上的“天津之眼”绘影绘声。这句“要让更多的东谈主了解杨柳后生画,爱上杨柳后生画,传承杨柳后生画”,是霍庆顺最爱说的一句话。

沿运河走路半里,石家大院的砖雕门楼昭彰入目。这座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宅院,曾是“天津八宇宙”之首石元士的府邸,如今静静伫立,诉说着津门商贾的光线。
旅客中,一双老汉妻在府宅戏楼前安身。丈夫陈先生轻声念着“经韬纬略”,“天津东谈主爱听戏,畴昔石家大院请的但是名角儿,谭鑫培、孙菊仙王人来过。”

若说周至号年画坊与石家大院看管着“旧时光”,那么杨柳青俗例文化馆则以科技为笔,为传统注入“津潮”基因。该馆以“历史·民艺·传承”为主题,以杨柳青木版年画内容为干线。
馆内摆设杨柳后生画、俗例老物件等千余件,步入式规复场景再现旧时杨柳青古镇的昌盛景观、贩子生涯。“传统不成锁在柜子里,得让年青东谈主玩起来”——馆内全息投影呈像、自助语音导览系统,诓骗多媒体数字影像打造工夫超前的展馆互动体验名堂,将杨柳青俗例文化展现得大书特书。
千年杨柳青,亦然正以年画为笔、砖瓦为纸、科技为墨,在津门地面上书写着属于新时期的文化篇章,而这份篇章里,遥远跃动着天津东谈主内容里的乐不雅、眷注与信守,正如海河的波浪,虽历经风雨,却持久奔涌上前。